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弘文 浦弘毅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前20名的管理总规模已经超过11.4万亿元,相比年初增长了2.5万亿元。行业前20名资管机构的主动管理规模也达到3.43万亿元,环比明显增长。
在去通道降杠杆的政策大环境下,券商资管机构回归本源和主动管理,初战成果颇丰。东方证券资管公司在暂停大部分A股权益产品大额申购前提下,依然获得了20%的资产规模增长。财通证券资管公司和齐鲁证券(上海)资管公司两家新锐资产管理公司亦维持前期高速增长的态势。
券商资管是如何取得快速的规模成长的?如何保证投资团队可以始终如一地执行投资理念?资管机构以什么样的机制和环境来吸引人才?去通道的政策又给了券商机构怎样的考验和机遇?
财通资管:协作沟通打造“人居资管”
财通证券资管公司是近年少见的规模持续几何级数增长的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晓立亦是业内少见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出身的资管机构老总。两个“少见”相遇,促成了财通资管独到的平台文化和公司业绩。
中基协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财通资管主动管理月均规模排名第14位,成为二季度主动管理增速最快的券商资管之一。
在马晓立的眼中,财通资管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有高度扁平、市场化的业务指挥机制。分管业务的公司高层冲锋在前,直接指挥一线的业务组长,不搞层层布置,打破部门壁垒,一切以业务发展为先,一切以效率为先。
扁平意味着简单,简单催生效率,有执行力才有市场。这是马晓立早年在中信证券从业工作时受到的启发,亦是财通资管高度“市场化”风格的体现。
好的产品业绩和市场份额,背后的核心是“人”。财通资管亦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用马晓立的话说,“公司始终‘以人为本’,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到实处,为员工打造‘最佳人居资管’”。
财通的机制有以下特点。首先,在母公司财通证券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下,财通资管在人事、财务、估值、清算,乃至信息系统等环节相对独立,公司管理层获得充分授权。其次,财通资管推崇充分沟通与协同的公司文化。其三,财通资管对员工生活上的关照颇具“匠心”。比如财通资管的外地实习生,其实习期间的居住问题就是由公司解决的。
对于未来的行业大势,马晓立认为,当前市场进入三期叠加的时间点,在监管趋严、强化问责、回溯本源的背景之下,通道业务将被挤压萎缩,未来各资管机构将依托各自的优势基因进行竞争,提升主动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仍是破局之道。
面向下半年,财通资管亦在谋划,不断将投研优势转化为目标客户的需求定制型产品:第一,对于传统优势的固收业务,重在调结构,使其发展更为规范化;第二,积极发展大权益产品,以“深度研究、价值投资、长线考核、绝对收益”为理念,着重培养主动管理能力;第三,发力公募产品,对FOF、量化对冲、沪港深、海外投资等产品进行研发与布局;第四,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继续在创新产品如ABS、Reits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布局。